代码:600767股票简称:医疗
运盛()股份有限股票预案
公司声明
1、公司及全体董事保证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2、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完成后,公司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公司自行负责,因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3、本预案是公司董事会对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说明,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不实陈述。
4、投资者如有任何疑问,应咨询自己的股票经纪人、律师、专业会计师或其他专业顾问。
5、本预案所述事项并不代表审批机关对于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的实质性判断、确认或批准,本预案所述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的生效和完成尚待取得有关审批机关的批准或核准。
特别提示
1、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已经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和中国证监会的核准。
2、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发行对象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以其管理的两只以上基金认购的,视为一个发行对象)、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自有资金认购)、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其他境内法人投资者和自然人等不超过10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特定对象均以现金认购。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限售期为12个月,限售期自本次发行结束之日起计算。在获得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核准文件后,公司董事会将根据股东大会授权和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根据竞价结果与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具体发行对象。若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有新的规定,届时公司将按新的规定予以调整。
3、本次发行的定价基准日为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日(2016年1月21日),发行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额÷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量),即发行底价为16.90元/股。若公司股票在定价基准日至发行日期间有派息、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则本次发行底价将作相应调整。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最终发行价格将在公司取得中国证监会关于本次发行的核准文件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监管部门的要求,由公司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的授权与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根据竞价结果协商确定。
4、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2,585.32万股,在该范围内,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根据实际情况与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最终发行数量。若公司股票在定价基准日至发行日期间有派息、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的,则本次发行数量将进行相应调整。
5、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认购数量上限为1,500.00万股(本次股票发行数量的58.02),即单个认购对象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认购数量合计不得超过1,500.00万股;若该认购对象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在本次发行前已经持有公司股份,则其在本次发行前已经持有的公司股份数量加上本次认购的股份数量之和不得超过1,500.00万股,超过部分的认购为无效认购。
6、本次非公开发行拟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43,691.91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拟用于互联网健康生态系统建设与运营项目。
7、发行人本次非公开发行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本次非公开发行后,不会导致公司股权分布不具备上市条件。
8、根据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分红方面的相关规定,公司制定了《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三年(2015-2017)股东回报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利润分配政策。同时,本预案已在“第四节公司利润分配政策和执行情况”中对公司利润分配政策、最近三年现金分红情况进行了说明,请投资者予以关注。
释义
在本预案中,除非另有说明,下列简称具有如下含义:
第一节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概要
一、运盛医疗基本情况
二、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背景
(一)国家政策背景
1、以分级诊疗模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已经逐步摆脱过去的整体上“缺医少药”的状况。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突出,究其根源,很大程度系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所致。居民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医疗成本增高,大医院人满为患。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使医疗资源发挥最佳的效能。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中提出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8日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2、以“三医联动”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
“三医联动”即医疗体制改革、医保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统一规划,协同并进,“三医联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2015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药品价格,体现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性,为百姓谋健康服务福祉。
3、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构建健康服务体系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中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云、大、物、移及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4、以医养结合满足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以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
5、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和养老服务
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象征PPP模式制度化建设正式启动。其中,医院是PPP模式在短期极具潜力的应用领域。指导意见中,国家明确鼓励在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要求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改造,争取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减少地方政府性债务。
(二)发展背景
1、医疗服务行业运行效率较低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支出总计达3.54万亿元,同比增加11.74,占P的比重为5.56。随着医保覆盖面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还将不断攀升。医疗费用支出的过快增长,已为社会保障体制带来沉重负担,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整体卫生费用支出过快增长同时存在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突出。很大程度原因系居民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医疗成本增高,大医院人满为患。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超过76亿,出院人次数超过2亿,如此巨大的诊疗分布却非常不合理:一方面,城市三级医疗服务数量增长特别明显,而基层医疗卫生的诊疗人次从2009年的62下降到58,出院人数从32下降到20。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很大程度系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所致。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长期存在,具体表现为东部和城市地区相对集中,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贫乏。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东部地区职业医师的数量占比达到47.3;从职业医师数量、注册护士数量等指标来看,城市医疗人均资源是农村的2-3倍。如果再考虑医护人员的质量以及医疗设备的配置等因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将更加明显。
2、医疗信息化水平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医疗信息化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医疗行为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和加工,并对医疗行为提供支持和服务,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国家“46312”工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四级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计划生育等6项业务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人口数据库3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已取得初步成效。
3、互联网的普及,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应用普及性增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互联网已基本普及,近年来3G、4G、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也逐步推广。随着技术的进